Contact Us

Use the form on the right to contact us.

You can edit the text in this area, and change where the contact form on the right submits to, by entering edit mode using the modes on the bottom right. 

           

123 Street Avenue, City Town, 99999

(123) 555-6789

email@address.com

 

You can set your address, phone number, email and site description in the settings tab.
Link to read me page with more information.

article/mandarin

Filtering by Category: Lifestyle

[活動] 純粹的狂噪爆戾 - 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 live review (Taipei 8/30)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週日夜晚在前往台北the Wall的路上下起了大雨,而我知道等下的表演,也會像這暴雨般兇猛的將音牆推砸在我身上。A Place to Bury Strangers(以下簡稱APTBS),台灣譯作亂葬崗樂團,再度來轟炸大家的耳膜。被媒體推崇為紐約最吵雜的樂隊,以noise rock為基底,加入shoegaze低喃,以震耳的效果器調味,完全就是一股直衝腦門的快感。

APTBS目前由主唱兼吉他手Oliver Ackermann,貝斯手Dion Lunadon 和鼓手Robi Gonzalez組成,過去曾經和BRMC以及Nine Inch Nails巡演過,至今一共推出五張專輯。他們的名字很常和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擺在一起,都帶有點迷幻味,但感覺比較壞壞。

photo credit: mute.com

photo credit: mute.com

暖場結束後大約九點,表演即將開始,注意了一下現場發現人實在不多,大概只佔了the wall三分之一的空間,可能是時間安排的關係或是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如果取名叫A Place to Bury My Boss不知道會不會引起比較大的共鳴...),覺得有點可惜,畢竟會少了些人衝撞。

開唱後約15分鐘整個場面還算平和,還有點lo-fi感,但一切都是風雨前的寧靜。到了<We’ve Come So Far>這首,台下已經開始噪動,Oliver Ackermann也開始暴走了。哪有人才到第四首歌就開始砸吉他的XD! 沒錯,就是這麼突然的直接進入狀況。高分貝的噪音開始亂竄,層層堆疊的效果器如洪水猛獸般不斷襲來,不讓人有絲毫喘息空間,一路催到底。從文字與CD真的很難去感受現場那股爽快感,那是一種淋漓盡致的狂噪,一個完全宣洩的出口。

整場演出APTBS和大家有很多互動,像是Oliver Ackermann把琴給大家玩以及耍弄魔鬼閃,Robi Gonzalez也來了一下crowd surfing。最讓人驚喜的是最後Robi Gonzalez跳下台,原本以為他只是要喬一下燈光,但結果竟然玩起了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合成器。隨後其他兩人也下台一起演奏,完全是和歌迷零距離的互動表演,痛快程度整個爆棚。

APTBS驚人的現場爆發力,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充實周日夜晚(好舒壓~)。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晚的感受,請容許CMMN SNSS稍微粗俗一下,那就是 - 真的是耳朵被幹爆了!!!

[旅行] 義法混合體 - Nice尼斯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今年夏天身邊許多朋友都往法國跑,有家庭旅遊的,也有拍婚紗的。理由不盡相同,但說穿了都是去度假放空。而講到度假,普羅旺斯(Provence)一帶絕對是首選。其中我特別鍾愛的就屬尼斯(Nice),如果暑假只剩一天,希望是在這裡度過。

尼斯因為歷史地理的關係,很長段時間是義大利的領土,也經歷過不同種族的統治,所以可以發現它的街道和建築反而比較有義大利的特色。如果仔細觀察,在一些景點的介紹牌上,會同時出現法文和義大利文,而且路上行人那一派悠閒自怡的態度,感覺更像置身在義大利。悠閒的生活氛圍,加上怡人的氣候,是它吸引多數人前來度假的誘因。白天逛個街,下午海邊曬太陽看書,日落後再散步到舊城區小酒館晚餐喝點小酒,就是個perfect day!

如果你是搭火車前來,不妨先別急著衝向海邊,在車站附近有個在西歐或南歐難得可見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 St. Nicholas Russian Orthodox Cathedral。如果是教堂迷,在看膩一堆天主教堂後,剛好可以換換口味。

多數人是愛上尼斯那一片蔚藍海岸,但對我來說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是更吸引我的一個賣點。似棋盤格般黑白相間的地板,以及豎立在廣場上那7個由西班牙藝術家Jaume Plensa設計的跪座人型雕塑,彷彿置身愛莉絲夢遊仙境般那樣有超現實感。

穿過廣場經過舊城區和市集後便來到遼闊的天使灣(la Baie des Anges)了,也就是當地最大的人肉市場。尼斯的天空和海水總是這麼的藍,藍的令人忌妒。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它的海灘佈滿的是一顆顆不算小的鵝卵石,說實話躺起來真的稱不上舒服。 

日落時分漫步在英國人散步道(Promenade des Anglais)上,一邊耳朵聽著海浪聲,另一邊傳來街道喧囂的聲響,完全可以不去思考接下來要去哪,讓思緒放到最空,享受這夾縫中的最大自由。一切如此美好,只是我唯一一次在歐洲路上採到狗大便的地方也獻給了尼斯,出國旅遊總是要有點小驚喜啊。


[旅行] 北愛爾蘭最悲傷的道路 - Shankill Road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除了逛街購物, 體驗文化和享受美食外,旅行還可以讓我們親眼去見證一個國家留下的歷史,避免發生被某些帶有特殊意識型態的人給竄改教科書這種情況(怎麼有點耳熟?),能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在北愛爾蘭的首都Belfast西邊有一條長約2公里的道路- Shankill Road。沿途的房屋及牆上都被塗滿了壁畫(mural),這些壁畫你不會稱它作街頭塗鴉藝術,因為它們太詭異,也感覺太悲傷了。當然這都是有故事背景的,今天就讓CMMN SNSS來上堂歷史課(不知道北愛爾蘭有沒有課綱問題)。

簡單的說,一切都始於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紛爭以及愛爾蘭的獨立問題。愛爾蘭長久以來都信奉天主教,但自從12世紀英國開始入侵愛爾蘭後,歷代英國國王實施ㄧ連串對天主教徒的迫害及打壓的政策。從英國來的新教徒掌控了愛爾蘭的議會以及擁有許多實質上特權,為將來的紛爭埋上了導火線。

英國來的新教徒大多居住在北愛爾蘭,因此英國在1921年開始採行了北愛以及愛爾蘭分治。到了1949年愛爾蘭正式宣佈獨立後,留下北愛仍受英國控制,衝突仍然持續。宗教問題衍伸出來的是統派與獨派的問題(怎麼好像又有點耳熟?),統派為新教徒支持和英國統一; 獨派則為天主教徒希望北愛也能獨立,兩方意識形態的對立爆發出了許多恐怖攻擊及流血衝突,也誕生了激進的組織,分別是Ulster Volunteer Force(UVF)以及Irish Republican Army(IRA)。因此牆上的壁畫絕非是單純的塗鴉,而是在描述當時發生在此地血淋淋的衝突事件,以及抗爭運動中的領袖和為此犧牲的無辜人民!

走在Shankill Road上可以明確的感受到氣氛的詭譎,以及自己的心跳加速。彷彿可以嗅到當時衝突的煙哨味在路上蔓延,夾雜令人哀傷的情緒。這邊還有片高牆是1969年為了隔離兩派人馬所建立的,綿延約5公里,當時只准白天通行到夜晚則會封閉。如今高牆已失去作用,剩下的部分被塗滿了和平與自由的話語。對了,這片高牆有個名字 - Peace Wall,聽來可真是諷刺。


[旅行] 斯德哥爾摩快閃記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會去Stockholm其實算是場意外。原本結束挪威的峽灣之旅後打算就在Oslo待上幾天再按照計畫飛去Frankfurt和朋友會面,但在Oslo晃上兩天後不知為何對這城市感到有點厭倦,便臨時的排入了Stockholm這個地點。在旅館上網查了交通後,隔天就迅速出發了。事後不只佩服自己的高機動性,更開心的發現Stockholm可能就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北歐城市。

Stockholm因為涵蓋了兩萬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而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但我看來應該稱為成人版的威尼斯比較恰當。義大利威尼斯像是青年那般吵雜, 熱鬧, 衝動及浪漫,很容易被它吸引。在那的生活是當下,一切的煩惱彷彿都被拋諸在腦後。但男孩/女孩總是要長大,終要面對歡愉後的現實。而Stockholm卻是那般的成熟,它的美麗是內涵的,千年的睿智隱藏在沉靜的外表下,不會輕易的被揭露。

主要的市區集中在14個島嶼上,透過70多座橋樑彼此連接。一般觀光行程會集中在國王島, 南島, 騎士島, 動物園島及舊城區。在歐洲旅行過幾次後,已經習慣先從一個城市的舊城區開始逛起。覺得這樣可以比較快速的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及特色,但是相對的必需忍受擁擠的人群,以及觀光發展下那些複製的紀念品商店。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趟只簡單的拜訪了舊城區以及市政廳。北歐幾個國家的市政廳往往會被列入遊客必訪的景點,而Stockholm的市政廳(Stadshuset)是我認為相對值得一遊的。要入內參觀必須參加導覽團,可以事先預約等時間到了再出現即可。整個導覽最讓人提起精神的無非是最後到達的金色大廳(Gyllene Salen)。它的牆面完全由黃金及玻璃拼湊成的馬賽克畫所構成,而這金碧輝煌的房間會被當作諾貝爾獎典禮餐會後的舞會廳使用。

參觀完市政廳出來後已將近傍晚,看著手上不知從哪拿到的觀光地圖本想計畫再衝個博物館,但涼爽的天氣及街上恬靜的氛圍讓我轉了個念,想就隨意的在街上散步。一路沿著海邊走,抬頭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才想到今天剛好是中秋節。不知道瑞典人有沒有賞月的活動,以往在台灣覺得莫名奇妙的中秋烤肉,竟也令人懷念了起來。

暑假絕對是到北歐旅遊的好時機,涼爽的氣候以及相較南歐各國稀少的遊客,可以讓身心refresh一番。而Stockholm絕對值得你排入首選地點,除了市區閑晃,還可以去當地市場品嚐新鮮的海鮮魚湯(Fisksoppa),或是參觀最短命戰艦的博物館(Vasamuseet)。今年夏天,不妨為自己規劃一趟愜意的北歐之旅。

 

[音樂] 金曲龍虎榜: 80年代Synthpop,就是愛老派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Synthpop,且讓我們稱它合成電子流行樂,是在80年代紅遍歐美大街小巷的一種音樂類型。顧名思義,主要是由合成器(Synthesizer)生成的音樂節奏曲調。一般合成器常是用來模仿真實樂器的聲音,但也有另外一派是使用它獨特的電子音色,去製造以及編排出帶有一點冷調的曲風類型。常可以看到Synthpop和New wave這兩種音樂類型被搭在一起討論,不過New wave其實更像是反應一個年代的流行文化風格運動,幾乎所有當時的音樂甚至到服裝打扮等都會被冠上New wave之名。而Synthpop則特別聚焦在那些運用合成器作編曲的曲風及樂團上。

其實Synthpop就是當時的排行榜流行金曲曲風,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現在的大眾口味- Calvin Harris, David Guetta這種感覺。所以問問你爸媽當時年輕時在外面跑跳聽的國外音樂,搞不好他們可以滔滔不絕的和你介紹一番! 幾個Synthpop的經典團體大多集中在歐洲, 美國甚至是日本。而這股風潮的出現可以歸因於電子樂器的降價及普及,但是流行的快結束的也快,在80年代中期後逐漸被後來興起的Brit pop給取代了。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比較無法理解(煙~),會覺得這種風格和編曲方式有點單調不像出去跑趴聽到的那麼多元且重口味。但其實以時代的角度看,這個當初從類比轉換到數位的過程其實是超浪漫的一件事!.....老人不回憶當年勇,直接來聽聽幾個經典樂團以及他們的音樂吧!

 

Kraftwerk

其實硬要把Kraftwerk分類在Synthpop是不太正確的,因為他們早在70年代就發跡了,而且應該說他們根本就影響了整個電子音樂的發展! 當然也帶起了接下來New wave與Synthpop的風潮。Kraftwerk曾經在2013年以反核大使(?)的身份來台,還記得當時戴上3D眼鏡整個視覺主題上的震撼,耳裡聽的音樂是德國性那般精密冷冽的節拍,但心裡卻是無比的激昂。

 

the Human League

來自英國的Sheffield,在80年代初其實有經歷過團員的大變動,除了之後的主唱Philip Oakey外,原先的兩名團員後來另組了叫做Heaven17這個也是走Synthpop的團體。以商業上的成果來看,the Human League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後來加入的兩位女團員(伴舞?)給團體帶來了溫暖柔和的電子氛圍,和當時其他團體作出了區別。

Gary Numan

Gary Numan可說是電子流行樂的先驅之一,最早為Tubeway Army的主唱,後來在1979年才以個人名義推出第一張專輯The Pleasure Principle。 下面這首Cars,你一定有聽過!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 (OMD)

如果有看過早期一部YA片- Pretty in Pink 的話應該對他們不陌生,主題曲If you leave就是由OMD所做,充滿了青少年的愛戀情懷。OMD在2013還發行了English Electric這張專輯,算是少數老團在事隔多年重組後還能獲得不錯成績的。

Depeche Mode

台灣將Depeche Mode譯作流行尖端可真是取的好,因為他們很有可能算是史上最受歡迎的電子流行團體之一。他們在英國金榜上獲得許多成就,Q雜誌甚至將他們選為改變世界的50個樂團之一。Depeche Mode的音樂整體給人稍微陰暗的感覺,但是旋律很容易就被記在腦海裡。另外他們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在活動,算是非常長青的樂團。


[刺青] 亞洲發跡到全球進化的匠級藝術:日式刺青

cmmn snss

Written by Mr.Cliche

談到刺青,是不是馬上就讓你聯想到”意義是三小”的艋舺阿兄、銅鑼灣的浩南哥或是阿嬤口中的『拍瞇呀』?確實一點都不陌生,可以見得以日式刺青做為分類的第一篇是再適合不過的了。但其實台灣瞥見的只是它的一小角,在發源地日本這類風格早已被視為匠級的國寶藝術、在歐美多得是將此類風格注入新生命並引以為號招的老牌artist和店鋪。就讓CMMN SNSS帶你從亞洲出發,一窺日式刺青全球進化的魅力吧!

日式刺青,以覆蓋全身的大量面積為特色,又屬像jumpsuit一般的全身包裹最為驚人,另外像台灣常見的半甲、全甲則主要為整體性的包裹上胸至手臂的部份,營造強烈的一體性。風格而言,基本上以日式海浪打底,再搭配龍虎鳳、菊花、錦鯉及神像等最為普遍。日式刺青在台灣的能見度沒有80%好歹也相去不遠了,當然不外乎就是台灣日本的歷史淵源和地理位置有關。

而這一切的起源大概就要從約300年前江戶時代的日本說起,因當時的江戶(現在的東京)、大阪等大城興起,人口集中並以倍數成長,犯罪率也隨之攀升。刺青在當時是給罪犯惩罰的印記,因不容易消除且刺於額頭或手臂等相當顯眼的位置,藉以達嚇阻犯罪的目的,也漸漸的讓刺青在社會底層風行。

隨著時代的演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黑幫(Yakuza)的崛起並以刺青為階級、組織象徵和入會的儀式。這樣大量的黑幫需求開始慢慢塑造出現在極具盛名的雕系列老師父們(有點寡佔市場的感覺,有些師父甚至一刺就刺了整個組織的成員一輩子)。以雕(Hori)代表投入熱情與毅力的匠級精神再搭上屬於自己的名字/代號,就是這時代Artist的命名模式。現在頂頂大名的Horiyoshi III、Horitoshi、Horihide、Horinami、Horitoku都是最經典的代表。

在日本開始盛行時其實也就開始慢慢影響到台灣甚至是整個亞洲。不僅刺青的技術也逐步演進,從較傳統技藝取向的Tebori(以手動進行)到現代的機械式。而後當代日本出現了像是Shige、Koji Ichimaru等新一代的artists,以傳統與創新兼具的個人風格而聞名。

一直在1990年代美國隨者流行和搖滾音樂盛行,開始極為風行外來文化的刺青,當然日式刺青必定是大為流行的風格之一,因此技術也開始慢慢傳向西方。歐美漸漸出現以此風格為代表的大師和年輕一輩的新生代,像是英國的Alex Reinke a.k.a Horikitsune(可是唯一一個被雕字輩老師父收為徒弟的老外,師父是Horiyoshi III)、瑞士的Filip Leu、澳洲的Adam Kitamoto、美國的Dana Helmuth、俄國的Artemy Neumoin及巴西的Leandro Larangeiras,開始為日式刺青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台灣這類風格的頂尖專家當然不少,其中又以東方紋身的王正華(Hua)為翹楚之一。

介紹到這,您還會覺得日式刺青就跟巷口阿伯身上的沒什麼兩樣嗎?沒有龍沒有鳳也能扎扎實實展現日式美學,半甲、全甲也是可以優雅浪漫的充滿日式風味!下次帶著孩子逛夜市看到日式刺青,別急著迴避,記得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美學教育。(笑)

credit: HoritoshiHoriyoshi IIIShigeKoji IchimaruAlex Reinke aka HorikitsuneFilip LeuAdam KitamotoDana HelmuthArtemy NeumoinLeandro Larangeiras王正華

 

[刺青] 活出自我的具體實現,血墨交織的無二藝術:刺青 | Intro

cmmn snss

Written by Mr.Cliche;Photo by Mic L.

刺青,歷史悠久又富爭議性的藝術。不同時代、地區、文化都給予刺青不同的定義,從原始部落的威嚇趨敵到fashion icon的時髦演繹。不論你喜歡與否,不可否認每個刺青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刺青的理由百百種,可以是為了紀念死掉的哈士奇、顯現自己的黑幫地位、當朋友練習刺青的畫布...等,最重要的是刺青這件事背後的意念:自我實現,為自己決定負責,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是很讓人著迷的(當然痛痛癢癢的感覺也是很讓人著迷的lol),相信體驗過的朋友應該都是回味無窮吧!

“You are what you ink” 刺青種類百百種,刺了就跟著你一輩子了。

常聽到大家對刺青的第一個反應不外乎都是 "刺了就弄不掉了耶" 、 "你刺這樣不會後悔喔?", 每次聽到這類的問句,心裡常常會小OS一下,如果人一生後悔的事情可以排名的話,刺青真的會是第一位嗎?是時候停止用偏見看待刺青了。當然不是在這邊鼓勵大家瘋狂的刺青(刺青雷射可是很痛的!),只是簡單的認為我們應該用更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這門藝術,一門自我實現的藝術。

雖然說 "刺了就刺了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這樣的想法又帥又灑脫,但總還是會希望找到最頂尖的刺青藝術家和最符合自己的風格吧!CMMN SNSS將以推廣的角度深入各風格,並詳細的介紹各路頂尖artists與其作品、全球與台灣頂尖的刺青Studio及相關知識,希望可以讓大家不用走上刺青雷射這條路。 也能更了解並這門藝術,刺青不是只有台灣路上常見的日式風格如此而已。


 

[旅行] 四度空間的幻夢:安藤忠雄之淡路夢舞台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四度空間,是我所想到對這個建築群最合適的描述。

一般對四度空間的解釋是指 - 在我們平常所生活熟悉的世界中加入了時間的維度概念,每個片刻就像一個立方體,是可以去排列組合的。很神奇,在夢舞台就讓人感覺身處在這樣的空間中。

從入口進來後,我們會注意到一些比較突出明顯的地方想過去走走,像是暸望台或鐘塔。但東繞繞西繞繞會發現總是看的見卻摸不著,不得其門而入,彷彿掉入時空陷阱。等到拐過某個不起眼的轉角,才驚覺走到了剛才遍尋不著的地方。或是爬上某個看似不相關的階梯,才領略到自己又回到了當初的起步點。夢舞台不僅是安藤忠雄又一個光影交錯的混凝土建築傑作,也是一個經過解構及重組的巨大空間。

photo credit: 淡路夢舞台

photo credit: 淡路夢舞台

整個夢舞台大致上包含百段苑, 円形フォーラム楕円フォーラム貝之浜海迴廊和山迴廊以及Westin飯店內的海之教會等區域。原本因80年代日本政府建設關西國際機場的關係,這邊被挖走了大量的砂石,整個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成為了經濟發展下的犧牲者。多年後安藤忠雄以自然, 環保與再生為主題規劃設計了整個區域。以他獨特的清水混凝土建築風格與當地自然環境重新結合,在2000年重生,復甦成現在的一片綠意盎然與空間調和。

安藤忠雄在淡路夢舞台寫真集[21世紀的夢舞台]中說到: “21世紀的大自然不會輕易為我們創造良好環境,人們需要憑自己的意志積極地利用大自然去創造與自然環境共存的時代我想夢舞台的名由一定是希望藉著這個偉大的自然復甦工程,能帶給更多人夢想與希望。偉大的建築不一定要犧牲自然環境,相反地,與自然共存,才是人類永續生存之道。

 我在12月的某個日落時分造訪此處, 幸運地晃了老半天沒遇到其他遊客,可以盡情的享受這股靜謐。從高處望去,時間彷彿靜止,眼前所見化作幻與夢侵入暫時停止思考的腦袋。直到聽見相機發出的咖擦聲響,才將我帶回現實。


交通: 從大阪過來十分方便,搭乘JR神戶線約45分在舞子站下車,再轉乘高速巴士約20分在淡路夢舞台站下車即達。

費用: 免費。尋找心靈之靜,無價!


 

[音樂] Summer Sonic v.s. FUJI Rock 日本音樂祭東西軍,今年你要去哪個?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夏天是屬於音樂祭的季節,從六月到八月許多國家都有讓人興奮到不行的表演,可說是每年音樂迷們最幸福的時光。音樂祭最大的特色就是場地規模大且分成好幾個舞台,連續2到3天許多大咖樂團在不同舞台輪番上陣,多個願望一次滿足,只怕你會陷入不知該如何取捨的幸福窘境。以台灣來說有名的應該就屬野台開唱以及在2009曾經短暫出現的音樂航空站比較有音樂祭的規模。但比較起來,不管是line up還是場地規畫,都還是略遜國外一籌。不過別灰心,在離我們不遠處的日本有著號稱亞洲最強的兩大音樂盛會 - Summer Sonic & FUJI Rock! 兩邊分別在七八月舉行,所以其實有心(有錢)的話是可以兩邊都衝的。而兩者在形式上各有特色,就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吧!

Summer Sonic

photo credit: Summer Sonic 2015

photo credit: Summer Sonic 2015

從2000年就開始的Summer Sonic,演化至今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會同時在東京以及大阪舉行,分成兩組人馬輪流在兩地表演,算是很聰明的作法,無論對關東或關西的樂迷都有個好交代。另外一個特色是它就像我們平常去體育館看表演那樣方便,以東京場來說只要坐地鐵到海濱幕張站,再徒步10分左右就可以到會場了。整個會場很有慶典的感覺,分成不同的場館和舞台,還有一些和音樂或藝術相關的周邊活動。有些表演舞台會在室內可以吹冷氣,再加上交通便利,對都市人來說這樣的形式或許比較親切,一天表演聽完後可以回家洗香香睡飽飽,隔天再上! 但相對的也少了在荒郊野外camping的樂趣,以及貼近大自然與世隔絕的感覺。

photo credit:&nbsp;Summer Sonic 2015

photo credit: Summer Sonic 2015

 今年的Summer Sonic在8/15-16舉行,兩天的票價日幣28,500含稅,其實還蠻超值的。只是line up的部份,私心覺得和往年比起來略遜了一點,像去年壓軸有Arctic Monkeys和Queen,前年有Metallica和Muse,今年則是the Chemical Brothers和Pharrell Williams,還有近期頗紅的Imagine Dragons。不過今年多了個叫做HOSTESS CLUB ALL-NIGHTER 只有東京場才有的深夜表演,竟然有Thom Yorke湯姆大叔!所以還是很令人期待的阿。

Summer Sonic 2015 official site: http://www.summersonic.com/2015/

FUJI Rock

相較於Summer Sonic,FUJI Rock比較偏像歐美的音樂祭形態,場地辦在郊外的新瀉苗場滑雪場,可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音樂。最大的特色當然就是可以camping! 這也是個人認為音樂祭最大的樂趣所在。你會認識很多和你一樣喜歡音樂的人,在晚上表演過後回到露營區持續唱唱跳跳一路喝到日出,相信我,不到3,4點你是不可能睡的! 而且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以及音樂的加勢下,很自然的人會變的很活潑甚至瘋狂,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畫面,這部份就請大家親自去體會,不過當然要記得注意安全!

photo credit: Fuji Rock 2015

photo credit: Fuji Rock 2015

FUJI Rock今年7/24-26在苗場舉行,三日連票含稅是日幣39,800元。要camping或停車的話要另外買票一人日幣3,000元,而且camping還分了三個區域,需要事先確認好,會比較複雜一點。在line up的部份,今年主舞台green stage有前陣子摔斷腿的硬漢Dave Grohl領軍的Foo Fighters, MUSE和講話很秋的前OASIS主唱Noel Gallagher,還有個人非常喜歡的the Vaccines,整體來說陣容堅強。其它舞台也有像是Belle & Sebastian, Boom Boom Satellites, Super Furry Animals, Happy Mondays及Of Monsters and Men等大團,真的是不怕你不來,怕你來了不知該選哪個。而且除了各大表演舞台,現場還會有很多攤位以及遊樂設施和開放素人表演的場地,儼然就是個大型的嘉年華會!

FUJI Rock 2015 official site: http://www.fujirockfestival.com/

photo credit: Japantimes

photo credit: Japantimes

總結一下,現在日幣匯率低,飛機航班多又有廉航供選擇,再加上台日友好關係(?)。無論是去哪一場,只要有酒和音樂,絕對會是夏天最美好的回憶!


 

[電影] 影像與聲音完美結合的多角度系列作:因為愛情 |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cmmn snss

Written by Mic L.

由新銳導演Ned Benson2013/2014執導的首部長片。

劇情圍繞在由James McAvoy和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一對情侶遭遇人生中的不幸後決定分開後的故事。除了男女主角的演技及出色的supporting cast(包含Ciarán HindsViola Davis、Isabelle Huppert)外,此系列最讓人玩味的地方就是以系列作呈現的概念、強烈的色調和畫龍點睛的配樂。

最一開始拍攝的版本是以男方為出發點的Him,後續因Jessica Chastiain的建議而激盪出將同一劇本以女方角度詮釋的Her,最後才是將Him和Her兩部剪輯合而為一的Them。從創作中慢慢醞釀發酵成完美搭配的系列作,遠比現在因票房考量而製作的爆米花強檔們來得精緻且更值得玩味。這一系列作就如同花式調酒一般,任一部做為調配的base,都會讓你先入為主的以它為中心,另外兩部為flavor,層次分明且變化多端的在心頭渲染開來。

此系列作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色調。藍色的Him、黃色的Her,符合角色心境的色調。從不甚理解對方而被迫分開的男方與想給自己機會從新出發的女方,剛好就是色溫表的對立兩方,隨著劇情慢慢的調整、修正,而漸漸的回歸基準點。更讓這三部作品除了敘事角度不同外,有個更加獨立的存在感與同中求異的整體搭配。

而架構起三部的靈魂、畫龍點睛串皆起整個系列的配樂,更是讓人難以忽視。Eleanor Rigby片中女主角以Beatles的曲子命名,也可以說是涵蓋此系列核心調性的副標題,就如同曲中歌詞哼唱般,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belong? 寂寞的人們試著找回以往的聯繫,片中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帶著一些這樣的渴望,此舉更獨特的呈現出導演對於音樂這個元素的重視。由Son Lux製作配樂和貫穿整部片的No Fate Awaits Us把整個系列帶到了另一個層次,更觸入心靈且持續迴盪在你的腦海內好一陣子,不得不說Son Lux這張原聲帶幾乎可以媲美獨立專輯了,不再只是做為搭配影像的角色,單獨聆聽也是很有份量,讓人想到早期Sigur Ros空靈的遼闊感。另外加上Guards、Leisure Cruise、Roxxpin、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Pink Skull、Cat Power獨立樂團/音樂家原創性十足的音樂和片中男主角父親喜歡搖滾的設定點綴,實在不得不讚賞此系列的聲音部分真是下足了功夫,一切都這麼合拍,扎扎實實的存在感卻又不奪影像的風采。

相較於拍攝手法、色調、配樂及演技,劇本更像一個稱職的配角,平實的描述可能發生在你我生活的節情,更彰顯此系列其他元素的亮眼之處。而取景於紐約更是我對難以忽略的部份,在紐約發生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充滿了活力,不由自主的又勾起了一些求學中的記憶,its all about New York spirits. 紐約跟這部片一樣,每個人都會這其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CMMN SNNS推薦您不妨跟著James McAvoy和Jessica Chastain伴隨Son Lux的音樂從藍藍黃黃的紐約漂流到心靈最深處吧。


 

[音樂] 靈魂、電子、R&B三位一體的聽覺震撼:JMSN

cmmn snss

Written by Mic L.

CMMN SNSS每個人對音樂都有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平常的互相推薦與交流更是激盪出很多不同的火花,希望能藉由CMMS SNSS的music section與更多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同好交流。就我本身而言從8090英搖、後搖、各式電子音樂、嘻哈饒舌到jazz都略有涉略,尤其對跨越不同音樂類型的融合混種和小眾的獨立廠牌更是感興趣,這次介紹的JMSN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JMSN, Jameson

本名Christian Berishaj,完美融合electronicR&Bsoul的才華絕倫獨立廠牌音樂家。從早期SnowhiteChristian TV到現在的JMSN,唯一不變的就是JMSN越來越有才華了,早期獨立樂團所有樂器創作一手包辦到現在設立自己的音樂廠牌囊括全部製作流程加上mv拍攝,大概就只差封面包裝是透過藝術家Jordan Butcher設計而已,這年頭這麼用心又充滿才華的音樂家已經不多了。

音樂部分由時而強烈重拍、時而輕快的minimal電子節奏為基底搭配充滿情緒張力且帶著一點憂鬱和一些空靈的主旋律,明顯的迴聲製造出充滿空間感的音場,最後搭配不過度修飾的獨特聲線,讓人很難不愛上這樣絕妙的組合。於曲子後段以不同風格重新包裝的outro或是截然不同編曲卻意外協調的fade out也是JMSN的個人標誌。

2012的"Priscilla"2013電子風格較強烈的"Pllaje"2014的"JMSN(blue album)",其每張專輯絕佳的一氣呵成實在讓人很難挑剔。到2015四月與同為擅長電子節奏的Ta-ku合作,將收入於其最新專輯"Song To Make Up To"的單曲"Love Again"更是把彼此強項完美融合。其中4:20開始極具JMSN風格的outro實在讓人大呼過癮,很難不聯想是否如JMSN專輯風格一般,將會是另一首單曲Intro的完美銜接。

Motion Graphics by @quix05 / @carlosbeeworks Choreography by Eisuke Tsushima, Megumi Meme Nakao Danced by Ryota Takaji, Naoki Nishikawa, Hikaru Ito, Takatora Shirasaki, Eisuke Tsushima, Kaori Tanigawa, Rumi Kitayama, Meumi Meme Nakao Dancing Filmed(in Japan) by Eigo Umeki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ebastian Maldonado Grips: Kane Chattey Marvel Alexander Tim Rosales III Joseph Inocencio Brett Palacio

Physical [CD, Vinyl, Digital]: shop.iamjmsn.com/ iTunes - https://itunes.apple.com/us/album/pllaje/id945749012 Written, Produced & Mixed by JMSN Like grains of sand inside my hand, It's falling away from me now. Falling away from me now. A wise man would understand, But I just disagree now. I just disagree now. See, the whole entire world isn't quite enough.

Ta-Ku - Love Again feat.


 

[音樂] 生命中的秩序:New Order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1980年,伴隨著Joy Division與Ian Curtis的消逝,剩下來的其他成員Bernard Sumner, Stephen Morris, Peter Hook和Gillian Gilbert組成了早期的New Order。經歷了兩次停止活動與兩次復出,以及成員的些許變動,跌跌撞撞的總共也推出了九張專輯

在這裡不多談New Order的歷史與一路的起起伏伏,純粹因為即將在今年推出久違的新專輯,就來聊聊曾參與過的現場經驗感受

當New Order 在2011年復出時,很幸運正好在英國唸書。還記得當時在NME網站上看到這消息,發自內心覺得出國留學真是對了。而伴隨著復出消息,他們很快就公佈了隔年的tour

在英國的期間,總共去了兩次現場表演。第一次是在Glasgow,也就是我念書的城市。第二次是在London,因為倫敦奧運的關係,BT(大概算英國的台電)在海德公園辦了一場慶祝閉幕的演場會,New Order就在list上,而壓軸是同樣復出的Blur。兩場表演無疑的對於在Glasgow的是感觸較深,一來是初見面,心中的期待自是不可而語。二來覺得New Order就適合在陰暗的密閉空間內,伴隨著悶熱的空氣,混著酒味與汗味,大太陽的下午和偌大的公園草地,有點不搭嘎

New order的音樂給我的感覺總是相似。在前奏響起時勾起寂寞惆悵,卻在進入副歌時轉化為一股歡愉甜美的出世感

 

Ceremony

ㄧ首接近無縫接軌Joy Division與New Order的1981年經典。雖取名ceremony但完全沒有令人雀躍甚至期待的感受。第一句歌詞this is why events unnerve me 已經完全表達了意境。Unnerve這個字眼精準的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Temptation

自認最情感洋溢的一首歌。雖然滿溢著澎湃的情緒,但依舊是描述逝去的愛情。往往是Bernard sumner 在整場表演中最投入的一段

 

Age of consent

我的all time best,只是都無緣在現場聽到

I'm not the kind that likes to tell you
Just what I want to do
I'm not the kind that needs to tell you
Just what you, want me to

簡單且相似的兩段話,道盡了現實

 

The perfect kiss

前奏總令我聯想起小時候的生活畫面。後來才驚覺是這首歌的某些部分其實有點像以前任天堂遊戲中會出現的配樂。因為小時候常一個人孤單的玩著超任,多少有一種熟悉又惆悵的感情

 

Regret

在進入90年代後的歌都不怎麼對味,Regret是少數的好物

I would like a place I could call my own
Have a conversation on the telephone
Wake up every day that would be a start
I would not complain of my wounded heart

I was a short fuse
Burning all the time
You are a complete stranger
Now you are mine

其實是挺浪漫俗套的,不是嗎?

我想New Order永遠無法擺脫Joy Division 的影子,無論是歌迷的期盼或自身的業障。縱使已從黑暗後龐克走向合成電子,只要他們依舊在表演的最後唱著Transmission與Love will tear us apart,我們所目睹的都是ㄧ個延續,ㄧ段回憶。所謂死與新生,沒有Ian Curtis自殺,也不會有現在的New Order。三十年前的低深呢喃,如今化做ㄧ縷輕煙繚繞在熟悉的bassline 上

今年二月Bernard Sumner表明他們久違的第十張錄音室專輯將在春天完成夏天與世人見面,更棒的是似乎會是一張“old fashioned” New Order record。老實說,在2001 get ready之後都不是我熟悉的New Order,除了更向主流靠攏外,也沒有以前那種痛徹進肌膚的激情。期待今年的新專輯,cuz we all love old 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