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這也算廢墟探險嗎? - 台北嘉禾新村
cmmn snss
Written by Benjamin Lin
有時候會想,關於某個時代的記憶該透過什麼方式保存比較好?將之豎之高閣以博物館的形式瞻仰?或是透過電影書本等方式供大家緬懷?還是乾脆任由其喘延以原始自然的方式苟存?
鄰近台北市公館水源路,自日治時期的八號公園,到1956年時被國防部改制為眷村。嘉禾新村目前還算存有完整的眷村面貌,只是原先的居民已搬離,四處雜草叢生,房屋內部殘破不堪而且大門幾乎被鎖上,整個眷村範圍也被鐵門圍起,廢墟感十足,只剩旁邊一條街仍有部分當地居民生活。
由於在2004年通過的一項都市計畫變更(又是該死的都市計畫)預計將嘉禾新村改建為防災公園。因此有一群期望能保存這共同歷史回憶的民眾組成了"好勁稻工作室",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邊的歷史特色,他們持續不斷的透過文化導覽以及陳情的方式,試圖能將此區以古蹟的方式保存。有興趣關注嘉禾新村接下來發展的朋友,可以去他們的Facebook專頁看看。
在途中遇到一名杵著拐杖年約50多歲的當地居民熱心攀談。他說,嘉禾新村原先是許多將軍的眷舍,現在還沒搬離的居民多是當初早在國民政府來台前就居住此地的”原住民”,他們不像眷村的居民能以較好的條件搬遷至他處,但將來若嘉禾新村面臨改建時,他們也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目前正在和政府協商之後的安排。居民口沫橫飛的說了很多當時的故事,從他的一言一語中可以感受到不捨,當中可能包含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還有淪為經濟發展下犧牲品的無奈。無論接下來的發展如何,如果嘉禾新村能得以保留並規劃成大家都能來參觀的地方,會不會又淪為一個充斥餐廳和商家的"文創"園區? 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回到最初的問題,歷史文物的各種保存方式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其實都是陌生的,就像現在直接透過刷刷Facebook就可以看到心儀女生基本資料的年輕一代,是很難體會90年代的學生還在用交換寫小本本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方式那股純真(我的少女時代中毒)。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有責任設法去傳承,去維護那段即使不屬於你我但曾經存在的共同歷史。因為只要還留存在某些人回憶中,那便是它真實的面貌。